• 通知:为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优化就医体验,心灵彩虹诊所诊疗系统8月1日起预约及看诊功能全面迁移至“北京云博互联网医院”平台。新平台功能更强大、操作更便捷,旨在为您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相关内容详见公告!您可在9:00-18:00添加北京心灵彩虹微信客服:bjxlch或拨打010-62305885进行咨询,诊所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德胜凯旋大厦B座1215室,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 通知:为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优化就医体验,心灵彩虹诊所诊疗系统8月1日起预约及看诊功能全面迁移至“北京云博互联网医院”平台。新平台功能更强大、操作更便捷,旨在为您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相关内容详见公告!您可在9:00-18:00添加北京心灵彩虹微信客服:bjxlch或拨打010-62305885进行咨询,诊所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德胜凯旋大厦B座1215室,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 通知:为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优化就医体验,心灵彩虹诊所诊疗系统8月1日起预约及看诊功能全面迁移至“北京云博互联网医院”平台。新平台功能更强大、操作更便捷,旨在为您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相关内容详见公告!您可在9:00-18:00添加北京心灵彩虹微信客服:bjxlch或拨打010-62305885进行咨询,诊所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德胜凯旋大厦B座1215室,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医生预约 心理体检

免费注册

用户名
姓名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86
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
就诊者生日
注册条款
 

密码找回

新密码设置

    北京心灵彩虹诊所知情同意书 
      为了提高我市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应对知识,提升居民了解自我心理状态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管理与指导,促进常见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早期识别、发现和早期干预,帮助和引导居民科学疏解心理问题,有效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践行十九大精神,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了“朝阳区百家机关事业单位心理健康”项目。本项目拟通过线上心理测评工具,让居民及时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测评结果,对部分需要心理服务的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指引及心理咨询等。
进入“北京心灵彩虹诊所”心理健康测评平台进行测量,测评结束后,您可以获得一份专业的心理测评报告以及心理健康指导。根据情况还可以获得线下的免费咨询服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1、专业测评的选项无对错、好坏之分,您如实作答即可,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您的答题质量。
2、专业的心理测评报告不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也不适合把它作为您生活和工作中重大决策的唯一依据
3、本平台心理咨询服务范围以心理问题为主,严重的心理障碍,咨询师将会为您提供其他适合的转介建议。
4、在进行免费咨询服务时,需提前进行实名认证。您在预约咨询时,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您的联系方式及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前往机构进行咨询时,需要携带身份证件。
5、您在使用本平台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结果、咨询记录以及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我们将严格保管,不予泄密。仅有咨询师本人及与平台签署过保密协议的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此类信息。如工作人员或咨询师中有您的熟人(例如:亲戚,朋友),都应回避参与您的个案。
6、为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使用平台期间,可能会有工作人员进行回访,届时请您根据您的真实使用感受进行反馈。
7、如发现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自杀、自伤或者危及他人生命安全等倾向时,咨询师有权利直接联系对您及他人生命安全负责的相关人员或相关机构,以保护您或他人的生命安全;当您有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调查时,我们将依据法律程序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本平台不提供危机干预服务,如果您频繁出现想要伤害自己的想法,您可以选择拨打以下求助电话,以获得心理援助服务。求助并不是弱者的行为,拨打热线电话,进行求助,给自己一个敢于面对困扰的机会,这也许会给您的生活带来好的改变。反过来讲,如果您没有利用这些资源,仍然选择将自己置于风险当中,那么所造成的后果需要您自己承担,平台将不为此负责。

 
                                                                                                                                                                                                                              北京心灵彩虹诊所
                                                         
                                                                                                                                                                                                                 


首页 科普知识 科普新闻 新闻详情

应对“开学综合征”,听听北京儿童医院专家怎么说

2018-09-03 1644

        “熊孩子”终于快开学了,对于很多妈妈来说,真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好事儿:总算要告别与精力旺盛的熊孩子们“斗智斗勇”的模式, 这么多天 IQ、EQ 的火力考验总算快结束了,终于把熊孩子“横行” 的日子耗到余额不足啦!感觉马上快要“解放”了,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
        可是对有的孩子来说,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甚至觉得“灾难” 临头一样,刚放假时的那种“放飞自我尽力狂”的兴奋变成了“好景不常在”的怅然若失,一不小心就会在“还没做完作业”的惊恐和持续性“不想做作业”的负罪感之中忧心忡忡起来。当然,有的孩子可能会有别的担心:如新的人际关系啦,课业增多难度增加啦,考试不好和排名落后啦,手机电脑就要被“收走”啦等等。总之,让孩子恐惧开学的理由有千千万。面对这样的孩子,“痛苦着孩子的痛苦,快乐着孩子的快乐” 的妈妈们的感受:岂止是扎心,简直扎了心肝脾肺肾!
       当上面的这些“担心”不能缓解反而进一步加重的时候,要警惕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症”, 是指在假期将要结束到开学初始的一段时间,孩子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行为方面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紧张、担心、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拖延行为(拖延作业、起床、吃食等)、懒散行为、逃避行为(不愿谈及开学上学的事)等。有的孩子还会表现为生理方面的变化:吃不下,睡不着,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甚至发烧等。在心理学上,“开学综合征” 其实是对“开学”表现出的一系列“焦虑”症状,生理方面的变化则是心理焦虑的躯体化表现。  
        当“开学综合征”不期而至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一定不要惊慌失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战略上轻视它,其次在战术上重视它。具体而言:

给家长的建议
(1)平心静气,保持“孩子虐你千百遍,你仍待他如初恋”的心态
       当孩子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父母如果比孩子还焦虑,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父母保持心平气和、波澜不惊的状态,会让孩子安全感倍增。这时候父母需要用行动和表现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2)陪孩子一起“收心”,让孩子深刻体味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①调整作息时间。假期的生活作息常常不规律,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是常见现象。如果生物钟不及时调整,那么开学后上课就 会迟到、打瞌睡。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收心”环境,及时关闭电视、网络,与孩子一起调整家庭作息时间,按照平时上学时间正常就寝、起床、饮食,以免开学后生物钟错乱,影响学习。
      ②平等地互动交流,和孩子一起拟定新学期学习计划。父母不管手头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挤出时间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懂”孩子。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协商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新学期学习计划(此过程以孩子为主,家长的作用为辅助和引导)。这样会让孩子心中有数,有“底”,从而有助于减轻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焦虑情绪。
      ③做好开学前的“物质”准备。低年级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准备学习和生活用品,高年级学生要自己将衣服、鞋帽等洗刷干净, 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另外,饮食上也要调整。孩子在假期形成了吃饭暴饮暴食的习惯,吃饭时间无规律,饿了就会吃零食。家长要慢慢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合理膳食,三餐时间要严格遵循规律。
(3)借鉴“皮革马利翁效应”,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单地说,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家长们应该经常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无论任何时候,父母都会坚定地相信“你能行”。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开学了又可以见到久违的好朋友了,可以学更多新东西,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让自己更加厉害等,让他们对学校有所憧憬。

给孩子的建议
 (1)学业上别欠账
       积极完成暑假作业,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要尽快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才能在开学后“有面子”的去见老师和同学。这是减轻开学前焦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2)合理使用手机和电脑
       多数学生假期以休息、娱乐为主,以学习为辅,老师和家长一般没有过多干预。开学前,学生对电视节目和游戏往往意犹未尽,此时, 学生要接受家长的意见,主动克制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3)进行开学前的“热身”。
       作业完成后,要安排时间“温故知新”。 如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等,唤醒大脑里储存的记忆;提前预习新学期知识,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4) 适当运动和阅读
       运动是对付情绪低迷的很好方法。如果你已经开学或者是在家等待开学,请马上动起来!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去健身房或者运动场跑步, 没有场地的可以在家随便跑动,当你运动起来就会发现状态好很多。在不想动的时候,赶紧拿起你喜欢的书籍翻开看看,让自己整个人都沉浸在书本当中,去体验阅读的快感,每天保持阅读的习惯,状态就会积极起来!
(5)学会自我暗示,做心理调试。
       告诉自己:要开学了,必须收心了;放松心情,定好学习目标; 结束休假模式,启动新的征程。
(6)多和同学及父母沟通
       可以给好朋友打打电话,聊聊新学期的打算,听听同学的心声, 从而了解到不少同学和自己有同感,从而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让自己心情释然。 

给父母的建议总结
         请以不生气为基础理论,坚持不吼叫,不动手的原则,努力坚持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将“孩子虐你千百遍,你仍待他如初恋”的精神发扬光大。毕竟,当父母是一项光荣而长远的任务,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经受住打击,又必须一次又一次满血复活。父母们!加油!

相关内容
  1. 心理创伤2019-10-23

    心理创伤是创伤性事件造成了心理的损害。在人们经历创伤性事件时,会感到痛苦,羞愧,恐惧,绝望,无助或者麻木,如果此后这些痛苦经历仍然妨碍人们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功能时,就称之为心理创伤。

  2. 专业测评 ▏儿童行为量表(CBCL)2019-09-19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以下简称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我国在1980年初引进,在上海及其他城市作了较广泛的应用,并总结出了我国常模的初步数据。这一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共有三种表格,即家长用的,老师用的和智龄10岁以上儿童自己做的,其中家长用的使用经验最多。本网站测验用的是家长用表。

  3. 学心理学,就能走出心理困扰?2019-08-15

    学心理学,就能走出心理困扰?这是很多想靠学心理学自救的人,常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不能。

  4. 家长课堂∣崔永华:怎样让孩子远离“抑郁”2019-08-05

    抑郁症是全球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会扰乱社会和情感发展,这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学习能力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和药物滥用。此外,在青少年时期抑郁的人更有可能在一生中反复抑郁。

  5. 宝宝怎样才可以实现“财务自由”?2019-07-23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财商”的概念已渐渐走进家庭教育的实践。让孩子从小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培养孩子相应的理财意识,对孩子智力、情绪、心理的发展和成熟都有益处,也能让今后的家庭消费更趋理性。

  6. 关于孤独症儿童表现、鉴别诊断、用药、崔永华大夫想对家长说……2019-06-26

    当家长发现孩子异常,医院往往是第一站。确诊后,医生也会和老师、家长一起,成为帮助孩子康复的重要角色。

  7. 健康高考 | 心理专家崔永华:焦虑、失眠?八句话帮你轻松减压2019-06-01

    考场如战场,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心态是一个杠杆,好的心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加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应试策略,让考生在高考中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真实的实力,甚至超常发挥。

  8. 北京心灵彩虹诊所专家为你讲述“中学生抑郁”那些事儿2018-12-13

    文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崔永华博士
    调查显示,中学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54.4%,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9.68%。“中学生抑郁”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常见现象。但目前更大的一个问题是... ...

  9. 秋的“困惑”2018-09-06

    调查显示,对天气气候的变化反应最强烈的年龄段,不是儿童,也不是老年人,而是.......

  10. 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支持2018-08-02

    或许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犯病呢?的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患者刚出院不久病情又复发而住院了。精神病复发频繁成为困扰患者及家属的心头隐患。那么为什么精神病会如此频繁地复发,而作为患者及家属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呢?

  11. 了解多动症2018-05-17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12. 孩子不停地做出怪异动作,您知道是为什么吗?2018-04-12

    在生活中,当您发现孩子有眨眼、摇头、各种肢体动作、怪异的发声,您知道为什么吗?

  13. 如何识别抑郁症2018-04-11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乐趣缺失、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可能会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幻觉和妄想等。

  14. 焦虑症,你中招了吗?2018-03-20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的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协调,患者还常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